智能实验室标准化应用教学实践

2025-08-02

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指标之一,对学生个人认知提升、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对高密度学校而言,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和建筑空间里,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,是一项重要课题。我们通过空间重构、课程创新、场景拓展等手段,鼓励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、探索新方法,实现了高密度活动空间下的沉浸式劳动实践,从而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。

物理吊装实验室-天峰仪器20250227185121.jpg


空间重构,破解动手实践的场地难题

对高密度学校而言,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,首先要破解的就是场地难题。学校将问题抛出,通过行政务虚会、家校协同专题研讨会、校社共建研讨会、儿童议事会等多项会议和研讨,最终打造出了“立体化垂直分层劳动场景”,

电学教室1.png

课程创新,以动手实践牵引学生全面发展

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,绝非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课堂的补充活动,而是连接知识与生活、认知与创造、个人与社会的关键纽带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,在课程开发层面,我们首先考虑将时间和空间进行碎片化解构,开展了时空折叠式模块化设计。我们将传统的40分钟劳动大课拆解为15分钟的“劳动胶囊”微课,以适应高密度学校碎片化时间需求。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精细操作能力,我们开设了螺丝装配课程;为了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,我们开设了数据标注课程。

科学实验室20240331183424.jpg

结合实际校情,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化,通过开发五维劳动素养评价指标,构建“责任担当创新思维技能掌握”评价框架,其中,五维指标细化为工具使用、责任意识、问题解决、协作创新、文化理解。这些举措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。

阅读1
分享